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邺城遗址发掘现场出土北齐佛教造像

发布时间:2012-11-28浏览量:1391

距今约1500年的北齐贴金佛头

一个1949年以来出土佛教造像遗物数量最多的埋葬坑,近日在河北邺城被发现,共发掘佛教造像2895件(块)。这也是新中国第5次大规模出土佛教造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3月19日在京举行发布会,宣布了这一发现。据考古发现的特征,专家分析认为,这些被埋佛造像可能是唐代时灭佛运动所造成的。

  “这是中国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重要发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现,对研究佛教在中国北方的兴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研究佛教的东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评价道。

  证明邺城是北方佛教中心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于2012年春节期间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发现了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这一地点位于曹操墓西高穴大墓附近,邺城也曾是曹操发迹之地,官渡之战后曹操居住于此。

  经勘探发掘,这是一个专门埋葬佛教造像的土坑,坑口位于流沙层下,呈不规则的方形,边长约3.3米,深1.5米左右。从中发掘出土编号佛造像2895件(块),造像碎片78个自封袋,达数千件。据介绍,此次出土的佛教造像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等初步认为,这批佛像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距今约1500年,另有个别北魏时期及唐代风格造像。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指出,在此项考古发现之前,也曾有类似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但没有这样的规模,而且都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则表示,邺城遗址是北方的重要考古遗址,是3世纪到6世纪末的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次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发掘,证明了这里也曾经是北方的佛教中心。

  或源于唐代灭佛运动

  据报道,此次考古发现主要有以下特征:其一,埋葬坑位于邺城南外郭城区内,地层堆积、打破关系明确,造像时代特征显著。其二,所出土的2895件(块)佛像造像,埋葬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具有科学记录,为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其三,出土佛像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主要题材有释迦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其四,这批佛像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针对这些特征,有专家分析,这些被埋佛造像可能是灭佛运动造成的。“从发掘情况看,这些跨越多个年代的佛像不像是多次累积的,很有可能是一次性埋藏的,因此可能与唐时的灭佛运动有关。”朱岩石说。

  杨泓也持同样看法,他指出,从考古中发现这些佛造像摆放杂乱,可能属灭佛而非痤埋。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前者指因反对佛教,将佛像砸碎,杂乱填埋。后者指佛教信徒为了做功德,看到古代残像就收集在一起规矩地埋下,有的还在上面建塔。鉴于本次出土佛像中,发现了个别唐代风格的造像,杨泓推测这批佛像可能源于唐代灭佛运动。

  准备建立专题博物馆

  此次发掘于今年1月10日全面开始,历时16天,于1月25日结束了田野发掘工作。朱岩石说:“在发掘的过程中我们进行全程记录。通过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全站仪布方等方式发掘,逐层提取的出土标本中每件都进行统一编号。”

  朱岩石介绍,考古队正根据佛像特点进行清理工作,由于出土的佛教造像表面的色彩保护、金箔装饰的加固、碎块拼接缀合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如何科学、全面地保护、整理这批文物是目前最紧迫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针对这批文物的特性,制订详细的保护方案。以后准备建立专题博物馆存放发掘的此批佛教造像。”朱岩石称,对于此次考古的最后结果还需对所有出土佛教造像清理完成后再做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