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要闻

西安北郊发现大型西汉积沙石椁砖室墓

发布时间:2012-11-28浏览量:1300

墓葬全景

墓室

铜灶及甑、盆

原始瓷器

陶仓

2012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北郊百花家园地下车库建设工程中发掘了9座汉墓,其中编号M6的一座西汉墓规模宏大,墓圹内积沙,尤其是在砖砌墓室内砌筑石椁,是西安地区较为少见的汉代墓葬形制,墓葬虽盗扰严重,但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该墓位于工地建筑基槽的东北部,发现时基槽已下挖近7米,墓室上部已被破坏,墓道部分伸出基槽外,被建筑所压,未全部发掘。从现存情况看,该墓是一座大型积沙、石椁、砖室墓,坐西向东,由斜坡墓道、过洞、耳室和墓室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东侧,平面呈梯形,东窄西宽,靠近墓室一端开口残宽约4.6米,自上而下残存两级台阶,第一层台阶距开口约1.5米,台阶宽0.35米,再向下约1.7米有第二层台阶,宽0.35米,再向下约2.8米至底部,底宽约1.25米。墓道内填土经夯打,夯层清晰,厚约0.2~0.3米。

过洞: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条砖砌壁券顶,底呈斜坡状,有较硬的踩踏面。过洞长4.7米,宽1.1米,壁残高1.5米。

封门:三重。第一重位于过洞入口处,条砖横、纵隔层平砌。第二重位于过洞与墓室接合处,仅残存一层。第三重,位于前、后室之间,石门两对,分别封堵南北并列后室。

耳室:位于甬道南北两侧,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由地面下挖一长方形竖穴,在底部用条砖、子母砖砌筑耳室,其封门是甬道的两侧壁,从甬道看不出耳室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耳室长3.1米,宽1.5米,高1.4米。北侧耳室盗扰严重,南侧耳室保存完好,出土器物丰富。

墓室:位于甬道西侧,其做法为先自地面下挖一长方形土圹,底部先垫约0.5~0.6米的卵石,卵石之间填以细沙,再在之上砌筑砖室、石椁,之上再以细沙填实,再上填土夯实。从墓道保存情况看,墓圹四壁亦应有两层台阶,惜被破坏,其规模大小不可知,底部长7.8米,宽4.8米。墓室,砌于墓圹底部中央,四壁距墓圹壁约0.6米,其间填以细沙,由前、后室组成。前室,条砖、子母砖砌壁券顶,顶部塌毁,高度不详,前室东西长1.9米,南北宽2.8米,壁高1.75米。后室,由南北并列两室组成,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砖室混合结构,下部为石板砌筑并列双椁室,石椁之上为砖砌并列券顶。石椁,由厚约0.2米厚的沙岩石板砌筑,内侧磨平,外侧较粗糙,石板之间由“Z”形槽相扣接,均有刻划或墨书标识其位置的文字,并列椁室前室由小门相通,以两对石门与前室相隔。椁室长4.58米,宽1.3米,高1.55米。

该墓盗扰严重,骨架与葬具已无法搞清,但仍出土了大量器物。器物主要出土于墓室前室及南室之内,尤其是南耳室未经盗扰,主要有釉陶鼎6、盒2、壶1、仓5、罐4,硬釉瓷壶2,铜灶1、釜1、甑1、勺1、弩机2、铜环2及车马器、五铢钱、铁釜、铁刀等。

该墓未出土明确纪年或墓主的文字资料,其年代及墓主身份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作大体推断。该墓出土的陶器青绿釉或墨绿釉,器型上鼎、盒、壶、仓、罐均具有西汉晚期的典型特征,出土的钱币最晚也为西汉晚期,不见新莽钱或东汉五铢钱,所以该墓年代当在元、成、哀、平的西汉晚期。从墓葬形制与规模看,该墓属大中型墓葬,墓圹开口虽被破坏,但底部边长近8米,宽近5米,尤其是用20厘米厚的石板构筑石椁,显示了该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地位,出土器物中残存的6件釉陶鼎、2件青釉瓷壶、铜灶等也再现了墓主人较高的地位,据此我们认为该墓主至少为一高级贵族官吏,甚或高至列侯。另外,西安地区西汉石椁墓也不多见,目前已公布的有咸阳任家咀22号墓和西安北郊杨家庄2号墓两座,但在结构也与这次发现的M6有较多不同,任家咀22号墓仅以石板构筑成并列石椁,无砖砌墓室,杨家庄2号墓则也仅用石板构筑石椁,但分为前、后室,与多椁箱结构较为相似,而这次发现的M6则是砖石混合结构,前室砖室,后室内为石椁,外为砖室,且双券并列,这在西安地区是极少见的,为西安地区汉墓的结构与葬俗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柴怡 张翔宇)

(2012年5月1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