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要闻

文物市场岂能放开

发布时间:2012-11-28浏览量:1151

面对文物市场日益纷乱的局面,今年全国两会上,委员们就文物市场的管理,纷纷发表见解,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孰是孰非,是正确引导还是有失偏颇,值得辨析和一议。

  那种“开放文物市场,有利于发挥文物的作用、加强文物的保护、健全文物管理和汇集文物保护经费”的观点,理由是目前我国的民间收藏越来越热,收藏群体越来越广,民间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文物市场开放度不够,民间可以收藏的文物不多,造成了供给和需求的失衡,造成民间收藏市场上出现不少假冒伪劣现象,或者是疯狂的炒作,从而影响了民间收藏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认为适当放开文物市场,还可以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集中到国家和各级文物管理单位,回笼资金保存更加珍贵的文物。

  难道真是这样的情况,非也!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弥足珍贵的财富,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这是根据国际惯例,以及文物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发展民间收藏,并不等于放开文物管理的约束,如果文物也要放开经营,那么如何来确定文物进入流通领域的范围,如何规定文物交易的范围,如何落实国家珍贵文物的收购、收藏,区别文物的来源途径和出处,今后又怎样落实文物保护的措施,这都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文物古玩市场普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一埃放开文物市场,文物的漏失、损毁和倒买倒卖,诸多棘手的问题不可想象的会发生。

  现在社会诚信普遍缺失,何况文物管理是一个国家专属行为,面对艺术品市场和古董市场基本处于无人监管、而且失序的态势,如果放开文物市场,岂不是放开监管,肯定会违背文物法规定,严重的影响文物的安全,对于文物的保护、收藏和管理,带来极大的问题,今后又怎么样能够让人去区分博物馆里展示及市场流通文物的真伪?怎么样能够保证泱泱中华的历史文化宝藏的安全?

  联想当下文物的造假制假作坊已呈现地域化、专门化趋势,甚至出现文物造假地图便于仿冒者购买,大件的伪劣文物制品屡屡进入拍卖市场,一些机构、个人为抬高假文物价格,不惜贬损国家博物馆(微博)声誉的罕见怪事,为了利益和财富,把老祖宗遗留的历史文化财富,演变成牟利的手段和作假的勾当,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文物市场不仅不能放开,而且在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还要更加积极创新和探索文物保管的有效法律和监管方法,以法律为准绳,严厉打击以文物为侵害目标的盗掘、盗窃行为,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保护文物。对目前市面上交易拍卖的所谓的“文物”进行清查核查,强化古玩市场的监管,消除乱象丛生、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现象,真正做到正本清源,还文物保护收藏研究的本源,以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关于文物市场的放开和严管,相信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市民大众在纷繁迷乱的文物管理现状面前,警醒起来,结合现实生活的感受,在热门话题的讨论引导中,明辨是非,擦亮眼睛,看清严格文物市场管理的问题,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的问题,也是法治社会繁荣发展文化的一个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