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要闻

造型独特的龙纹盉

发布时间:2012-11-28浏览量:1408

盉,是我国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酒器,其主要用法是以盉中所盛的水去调稀酒的浓度,以便饮用。其实盉在我国起源很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盉的制作,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盉逐渐取代了陶盉,成为上层社会普遍使用和收藏的一种名贵酒器。东周以后,盉逐渐开始淡出酒具行列,这也许与日益完善和进步的酿酒工艺有很大关系—— 人们已经不再需要这种调稀浓酒的工具而可以主动掌握酿酒的度数了。汉以后,盉的出现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仅仅作为一种徒具形象的仿古器物而被人们制作、欣赏。盉的造型大致为圆腹,带盖,前有流,后有扳手,下设三足或四足,其时代特征为:商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裆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周代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晋侯墓地和虢国墓地总共出土的三件西周龙纹盉却是极为精美的青铜珍品。

龙纹铜盉(图1)高34.6厘米。扁椭圆体曲流形盉,顶有长方形口,口沿外侈,上为圆雕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与器相连。器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鋬。器足为两个裸体的半蹲人形,身前倾,背负器身,形象极其生动,非常逼真传神地表现出这两人负重时的姿态。盉身两侧饰三周圆形纹饰,中间是蜷曲的团龙纹,其次是一周鳞纹,外圈是斜角云纹。盉身上部饰体躯相交的龙纹,有细雷纹为地,两侧为鳞纹。这件盉造型别致,构思奇特。1993年出土于晋侯墓地中晋献侯夫人之墓。

龙纹铜盉(图2)通高22.6厘米,通长29.8厘米,口边长9厘米,短边长7.6厘米,腹腔长径17.2厘米,短颈14厘米,腔体厚8.4厘米,有盖,盖面中部向上隆起,顶部有一盘龙形握手,头部犄角略残,盘龙昂首前视,盘旋而卧,胸前双爪着地,耳、目、卷鼻俱全。盖边缘附一环形钮,子口。器口为椭长方形母口,较直,厚圆唇,短束颈。腹腔呈侧置的圆扁鼓形,前有四足伏龙形流,曲而上扬,后有作龙首吐舌下弯呈半环形的器把手,把手上端有环形钮,把手钮与盖钮之间原应有链条连系。腹下附人形四足。盖顶龙身饰鳞纹,腔体正背面中部各饰一C形双首龙纹,外围绕以四组作中心对称的斜角C形无目窃曲纹,前后侧面上饰二行有珠重环纹,管流龙身与腿部饰垂鳞纹。器足人形均作跪坐状,裸体,头发后梳,面目清秀,乳房高隆,双手反背于身后,应为女性奴隶形象。1990年出土于国君虢季墓。

龙纹铜盉(图3)通高24.3厘米,通长31.4厘米,口边长7.8厘米,短边长7.2厘米,腹腔长径17.6厘米,短颈13.3厘米,腔体厚8.7厘米有盖,盖面中部向上隆起,顶部有一盘龙形握手,盘龙昂首前视,盘旋而卧,胸前双爪着地。盖边缘附一环形钮(已残),子口。器口为椭长方形母口,较直,厚圆唇,短束颈。腹腔呈侧置的圆扁鼓形,前有四足伏龙形流,曲而上扬,后有作龙首吐舌下弯呈半环形的器把手,把手上端有环形钮,把手钮与盖钮之间原应有链条连系。腹下附人形四足。盖顶龙身饰鳞纹,腔体正背面中部各饰一对凤鸟纹,其外围饰S形斜角云纹,最外围饰一周有珠重环纹,两侧饰两行有珠重环纹,管流龙身与腿部饰垂鳞纹。器足人形均作跪坐状,裸体,头发后梳,面目清秀,乳房高隆,双手反背于身后,应为女性奴隶形象。流口有裂缝。1991年出土于国君虢仲墓。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鼎盛时代是商代晚期,其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商朝的统治最终在社会矛盾的浪潮冲击下崩溃,被周朝所取代。青铜器工艺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西周建都的陕西关中地区。西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人得到了殷商的工艺匠人和先进的冶铸技术,使青铜铸造业迅猛地发展起来。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礼制的不断加强,周人在全面继承殷商青铜工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器类、器形、纹饰和铸造工艺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创造出精美的艺术瑰宝,把青铜文化推到了最鼎盛时期。

这三件龙纹铜盉正是周代中晚期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和中国传统龙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古代的神秘、庄重,而且还有些令人轻松的生活气息,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创意,把中国龙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这种虚构的超自然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成长、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龙的观念和意识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接纳、认可。足以看出“龙”这一形象早已根植于人们心中,体现出其勃勃生机。尽管“龙”这一形象后来被统治者所垄断,成为皇家的独有物,但是“龙”形象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信仰、一种精神的依托,永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