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家栏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融入博物馆的发展、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已势在必行。新媒体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视域、新的探索和实施空间。
一、抓住机遇,掌握新媒体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技术普遍具有传播迅捷、时空无限、开放平台、实时互动等特点,当其被运用到纪念馆的展示、教育等工作中去时,凸显出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快速传递信息。纪念馆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可以籍由网站、微博、移动平台等媒介第一时间传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如果能利用好网站、微博等平台,我们的爱国主义信息传播速度和受众量将呈几何数增长。
二是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实体纪念馆和传统媒体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爱国主义教育的受众量也因此受到局限。新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展示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更高层次的享受。
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网上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http://www.expo.cn)的成功举办,无论何时何地,公众只需通过一根网线进入上海世博会的网站,就可以“徜徉”在世博会的任何一个场馆中,获得身临其境的逼真参观效果,并及时了解实体场馆的运行情况,便捷的掌握相关信息,为实地参观做充足的准备,因此,被誉为“永不闭馆”的世博会。
三是参与性互动性强。参与性与互动性是取得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点。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给实施者和接受者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流和更具吸引力的互动带来了方便,有助于实现纪念馆与受众之间更多、更深层次的沟通。
四是青少年成了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基于其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自然成了新媒体运用的天然群体,而青少年又恰恰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新媒体给我们面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独特的条件。如首都博物馆网站(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专门开设了“少儿网站”板块,下设“活动场”“游戏区”“宝典爷爷讲故事”等多个项目,青少年可以在各类游戏中学做青花瓷、体验考古探险的乐趣,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之间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二、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运用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新媒体运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纪念馆运用新媒体要根据各馆实际,循序渐进。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这方面有了初步的尝试,2008年建立了独立的网站,每次举办重大活动都会及时在网站上发布信息;2010年世博会之际专门制作了纪念馆宣传短片在地铁车站、移动电视上播放,并在纪念馆周边公交线路的报站系统中加播纪念馆信息,便于公众快速了解纪念馆的最新动态。现在已建立起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官方微博,更加快速发布博物馆各类展览、展品、活动信息;接下来还将加强对各类移动设备的利用,开发更多适合移动设备使用的软件系统,如手机导览系统等,为观众打造信息量更大、时效性更强的参观体验。
对于纪念馆而言,文物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立身之本,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拥有与孙中山宋庆龄相关的馆藏文物1万多件,这些都是对公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2006年,纪念馆在有限的展示空间里开辟了多媒体活动室和视听室,通过电子沙盘、电子书、文物精品展示触摸屏、互动展示问答系统、电子书等新媒体设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文物,常常吸引游客特别是未成年人流连忘返,不仅使他们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参观体验,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将进一步丰富网上展示内容,逐步建立“虚拟展厅”、“数字纪念馆”等,将馆藏的文物、史料、照片等教育资源在网络上全方位立体展示,并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能随时随地的为全社会所共享。
2010年起,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专门开设了“网上游故居、答题赢门票”“网上主题班会”“网上征文”“网上夏令营”“网上留言互动”等一系列特色宣教活动。迄今为止,受众近5000人次。相比传统宣教方式,通过网络举办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互动性、参与性、针对性更强,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教育效果也更好。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将设计更多参与类和互动类活动项目,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参与类活动主要包括:继续开展“答题赢门票”和“网上夏令营”活动,以及通过网络、微博组织“缅怀一代伟人——网友网上献花”活动等。互动类活动主要包括:继续开展“网上主题班会”,进一步丰富主题班会的内容;举办“网上孙中山故事会”,将故事队员讲故事的视频发布在网站上,供学生下载、观看,并通过网上投票评选出“我最喜爱的故事员”,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开展“我最喜欢的纪念馆展品”和“最佳留言”评比活动;面向高年级学生,提供可供下载的孙中山宋庆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包;面向低龄学生开发游戏互动项目“欢乐配对”、“重走中山路”等,以期逐步打造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网上爱国主义活动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