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 学术交流

内蒙古博物院藏五代壁画的保护修复

发布时间:2013-04-08浏览量:2813

   

   

    内蒙古博物院所藏五代壁画,系2010年抢救性揭取于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塔尔梁村煤矿开采区内的两座五代墓葬,这是内蒙古博物院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工作。2011年,内蒙古文保中心壁画项目组开始了对这批壁画保护修复的前期试验,根据实验结果选取最佳方案对其进行保护修复。

壁画价值及制作工艺

    这批五代壁画篇幅虽小,但内容丰富。壁画以宴饮、农耕、行商、出行、修行、舂米、庖厨宴饮、垂钓、听琴等各种题材,多角度地描绘了墓主人生前自给自足、悠闲自在的生活场景和宗教崇尚。其中画面繁复的殡葬举哀图,把奔丧、抚棺、举哀、出殡和罩着华丽棺帔的棺柩、修造完毕的墓冢(与发掘墓葬的形制、结构完全一致)等以连环画的形式进行了描绘。壁画中一些描绘负罪、卧冰求鲤的惩戒训教和孝行的题材又丰富了壁画内容。在有限的空间中,如此细密、周全地表现繁杂的社会生活场景,在五代壁画中是不多见的。

    壁画在揭取时基本保留了原有地仗层。除地仗空鼓、脱落处以外,大部分壁画地仗厚度为35厘米。原地仗结构为支撑体(砖砌墙体)+黏土层+白灰层,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壁画采用矿物颜料直接绘制在白灰层表面,色彩以红、褐、黄、黑为主。绘画手法以传统写实为主,以墨线勾描轮廓,单色平涂。

    对壁画不同部位取样后进行剖面显微观察发现,绝大部分的颜料层仅为一层,壁画为一次绘制而成,不存在不同时期绘制颜料层叠压的情况。

    经过偏光显微观察得知,壁画的颜料多为铁矿物颜料,红棕色颜料为铁红,黄色颜料为铁黄,橘红色颜料为铁黄与铁红的混合物,白灰层观察结果显示为碳酸钙,印证了白色底色层质地为白灰的推断。

壁画病害现状调查

    五代墓葬壁画病害调查前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壁画揭取前的调查,通过肉眼观察、拍照、文字记录,进行基本信息采集,掌握壁画病害状况;第二次是拆解壁画包装,揭除画面封护后,再次进行了病害调查,对每幅壁画进行修复前照片和文字记录,根据记录信息采用autocad软件进行壁画病害图的绘制。

    从壁画保存现状来看,画面基本完整,但病害较为严重,壁画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质现象。病害类型主要有颜料层起甲、泡状起甲、粉化、酥碱、地仗层脱落、颜料层脱落、裂隙、空鼓、动物和微生物损害等。由于壁画揭取时正值冬季,墓室环境潮湿,在刚打开墓道时,一些空鼓、断裂严重的部位从墓壁上脱落下来。揭取时虽然壁画表面达到短暂性的干燥,但地仗层中的湿气没有完全释放,在其后包装、运输、存放期间,随着保存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或凝结、或消融,部分区域的病害出现加重劣化的趋势。壁画入藏博物院后,存放于修复室,环境较为干燥,但温湿度随着季节更替变化较大(冬春季温度一般为10℃左右,湿度为1025%RH,夏秋季温度为2030℃,湿度为2565%RH),这些都会对壁画的保存产生直接影响。

    壁画的植物损害比较明显,一些植物根系已经穿透白灰层延伸到画面上,在有的画面呈网状覆盖,有的则形成黑色线条状的明显印痕,牢牢地印在画面上。

修复试验

1.包装拆解

    将提取的壁画正面向下置于工作台上,从背面打开包装,依次取掉固定用的龙骨、衬板,防止震动和挤压的海绵、棉花,露出壁画背部,也就是地仗层,清理掉表面的杂物,如草屑、散碎的土块。壁画正面包装暂不拆解,可以为剔除原地仗提供稳妥的支撑。

2.剔除原地仗

    壁画原地仗只有一层黏土制作的粗泥层,厚度为35厘米,黏土中没有掺杂任何动植物纤维,黏结力不强,揭取后已经基本失去支撑功能。壁画修复将为其重新制作地仗,故原地仗应予以剔除。剔除时从地仗层最厚处开始,用50%的乙醇水溶液进行局部润湿,然后一层层轻轻刮削(此过程一定要细致,以免伤及画面颜料层),尽量将原地仗剔除(残留原地仗厚度一般不大于1厘米)并保持平整。是剔除至接近白灰层或是只保留白灰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背部加固

    由于原地仗质地疏松,要对剔除后的壁画背部(白灰层或附着少量黏土的白灰层)进行整体加固。一般采用AC33B72溶剂进行喷渗或滴注,根据地仗强弱状况调整加固试剂浓度和加固次数。对于粉化、酥碱部位要特别留意,反复观察加固效果,使之达到满意的程度。

4.制作地仗层

    先按照适当比例,分别将黏土、细沙、麻刀、白灰浆液和AC33溶剂搅拌成泥,焖制待用。然后在玻璃拼接台上平铺宣纸,将木制框架置于其上。框架尺寸由揭取的画幅大小而定,一般每边放出68厘米,也可根据画面图案大小适当调整。
具体做法:先用纯净水喷湿宣纸,用羊毛刷从中心向四周刷扫,赶出气泡,使宣纸基本平展。再把壁画正面向下置于宣纸上,用纯净水喷湿壁画背部,待壁画慢慢下沉,平展后,再喷施少量加固剂。待加固剂渗入吸收后上泥,用抹子一遍遍压实、抹平。然后观察壁画干湿程度,适时压砖(或沙袋)、翻转画面。压砖时要在地仗层上铺垫纸张,避免压不平整或压出印痕。

5.揭除画面封护层

    此处的封护层是指在对壁画进行现场揭取时,对画面进行预加固处理所黏附的皮纸、宣纸和纱布等。在地仗固化成型后,要将壁画正面翻转过来,揭除画面封护层。
操作时先揭去铺垫的宣纸,再逐层揭去画面上的纱布、皮纸和宣纸,露出画面。这是个重要环节,既要把握好间隔时间,画面湿度适中,又要掌握好揭纸的角度和力度。一般情况下纱布和皮纸的揭取比较顺利,最后一层宣纸的揭取则较为困难,特别是颜料层或白灰层起甲、粉化严重的部位,往往需要数次加固、回贴,直至颜料层或白灰层与地仗层结合完全紧密和牢固后,才能慢慢揭去画面上残留的纸屑。

6.画面清理、加固、修补

    壁画揭取时曾对壁画表面做过简单清理,去除了植物根系、枝蔓、灰尘等明显的污物。揭开画面后,要用机械或水洗方法对一些水渍、泥渍或残留的污物进行清理。画面加固需要配制不同浓度的AC33溶剂,分别进行多次低浓度或少量高浓度的滴注、涂刷。
对揭取时采用明胶加固、打开画面感觉效果较好的壁画,继续采用明胶溶剂加固。对较脆弱、潮湿状态下白灰层起皱的壁画,可采用低浓度多次滴注,交替使用压脚、拓包反复压实的方法进行加固。对粉化、酥碱严重的部位,增大加固剂浓度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画面修补主要针对画面缺失部位、画面与地仗边缘结合部位、画面孔洞和裂隙,采用重新配制的灰浆,用牙科器具进行修补。修补时,先要剔除揭取时填补的泥浆和重做地仗层时挤入的泥浆,因为揭取时预补泥比较粗糙,而修补画面时配制的灰浆比较细腻,色泽与画面更接近。对于绘画缺失的部位不做补绘,对壁画拼接间隙则进行协色处理。

7.支撑体黏接

    选用蜂窝铝板材作为壁画支撑体,用硅酮胶黏接。板材面积要大于壁画面积,以避免在搬迁、展出等过程中壁画边角受到磕碰。但金属材料折射出的冷、硬质感,与泥质画面很不协调,因此,对超出壁画面积裸露出的板材,用喷枪喷涂了色调相近的沙浆进行装饰,再配以原木料制作的装饰木框,便成了一件制作完备的展品,可以直接陈列展示。

小 结

    在五代壁画修复的前期试验过程中,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性”“最大兼容性可再处理的原则,尽量减少应用材料种类,减轻应用材料的强度,注意材料的兼容性,修复材料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修复工艺的可辨性。在材料的筛选、方法、工艺的具体操作上,反复甄别、比较,针对五代壁画揭取保护的一些问题和难点,找到了比较合适、合理的修复方法。

    材料与方法 在五代壁画修复中使用的材料,尽量选取与原材料相近、兼容的材料,并且自己加工制作,如黏土、白灰、毛麻纤维等。此次修复所用的黏土取自墓葬区,在深山石灰窑中选取生石灰,而后经过淋制、过滤使用。五代壁画原地仗层没有任何加筋材料,试验修复时在黏土、灰浆中掺入了毛麻纤维,以增加其韧性和强度。在材料的加工制作,地仗层、画面修复过程中,每一道工序基本都采用了传统工艺制作方法,力求保持壁画制作的传承性。

    平面与立体的组合 砖雕彩绘镶嵌在壁画平面中,是五代壁画又一特点。为了保持壁画的原有风貌,试验修复时选取了这类壁画,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壁画修复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将分别揭取的平面壁画和立体砖雕重新拼接组合,还原完整的画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拱形壁画修复此次修复的壁画中有一块动物图案呈拱形,揭取时保留了原有形态。虽然业内同行有过成功修复拱顶壁画的先例,但是对我们来说,从未接触过此类壁画的修复工作,仍然是个需要自己解决的新问题。从原地仗清理、画面加固、支撑体造型设计着手,步步为营,将设想付诸于现实。